三十二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思想家和军事家。



孔丘·仲尼
儒教之祖。尊称为「孔子」。遵谥为文宣王。为文武双全才子,身高过9尺6寸(约2.2m)之高大男子汉。与弟子们共同周遊列国增广见闻,虽曾仕官於鲁国及齐国,但政治理念破灭於现实政治之跟前。尔後仍持续遍访各国讲述君子之道,却惜霸道如此世间,不容其主张之王道。於晚年返乡祖国·鲁国,虽历经爱徒之死等不幸之事,亦不懈於教育弟子众人。殁後,其言行及思想由弟子们编纂成「论语」,而受许多人们之尊敬。
孙膑
齐国军师、兵法家。春秋时代之孙武子孙。年轻之时受同门人·庞涓招至魏国,但才能遭嫉妒而受刑罚,将「滨」改名为「膑」。最後由齐国将军·田忌救出,因才能受到赏识,故受拔擢为齐国威王之军师。於魏国攻击赵国之时,以援军身份率领齐军,突击魏国为赵国解围,並将归来之魏军於桂陵予以击破。其外,13年後与宿敌庞涓所率领之魏军对决。刻意减少炉灶数目伪装撤退使对方失之大意,而以少量兵力讨伐赶至而来之庞涓於马陵。
张仪
纵横家。鬼谷子之门下子弟。历任秦、魏国宰相。与苏秦相同求教於鬼谷子,透过遊说成为楚国宰相之食客。於受懷疑有窃盗之嫌而遭装进布袋中毒打後,对为其焦心之其妻问道「舌头还在吗?」,继之又说「只要舌头在就够了」便又外出遊说去了。最後终於在苏秦斡旋下仕官於秦国後,对於苏秦提倡之合纵策略,其提倡连横策略。受秦国惠文王之任命为宰相,确立以秦国为中心之六国外交关係。其後亦妙於施谋略使楚国陷於困境等表现傑出,但於感情不睦之武王即位後,自秦国出奔。成为魏国宰相度过晚年。



乐毅·永霸
春秋战国时代之燕国将军。昌国军。为小国·中山之宰相之子,但於中山遭赵国武灵王灭国後,流浪诸国。受燕国之昭王赏识其才能而成为燕国之臣。於政务方面发挥其长才之同时,认为应对抗造成诸国威胁之齐国,进而实现与赵、魏、楚、秦五国间之同盟。指挥联合军队击破齐军,放逐暴虐之齐王,武力镇压除两座都市以外之齐国全部领土。其後不久,於昭王骤然驾崩後,乐毅因齐国田单之離间计而遭即位不久之惠王懷疑,亡命至赵国。与惠王和解後依然留於赵国,於赵、燕两国皆受到礼遇。
蔺相如
赵国之上卿。原为赵国宦官之食客,但才能受到瞩目,获拔擢以「和氏璧」与秦国进行交涉。对手为欲夺璧玉之昭襄王亦能不做让步地,将璧玉平安无事归赵,留下「完璧」之故事。其外,於赵国惠文王与秦国昭襄王之会谈中,堂堂地扼制了秦国之威势压力,保住赵国之颜面。尔後受命为上卿,虽受赵国将军廉颇排斥,但为求国家安定,極力避免与廉颇发生争执。廉颇聽闻此事甚感羞愧而赔罪,二人即义结为「刎颈之交」,为赵国效命。
白起
秦国之常勝将军。武安君。为自一介士卒开始力争上游,坚实卓绝之军人。於左庶长时代崭露头角,受秦国宰相魏冉之拔擢。屡次击败韩、魏、楚,每每杀害数十万敌军获得勝利。故於每战不仅官位节节高升,攻楚之时受秦国昭襄王册封为武安君。最後於秦、赵为韩之上黨一事对立之时,於长平活埋40万名赵兵而获压倒性勝利。但遭继魏冉之後成为宰相之范雎阻止进军,白起因此即闭关於自宅足不出户。最终因违背秦国昭襄王之命令,惹昭襄王不悦而自尽。



秦始皇·嬴政·赵政
秦朝之始皇帝。莊襄王之子。秦国之第31代国王。继承其早逝之父,以13岁若龄即位为秦王。於起初虽受吕不韦辅佐,但长成後即掌握实权,起用法家之李斯重整国力,尔後灭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六国统一中国。於统一後自创「皇帝」之称号,导入郡县制、统一度量衡、整备道路網等,实行诸多改革。以法治之中央集权代替封建制度为努力目标,但强硬之专制政治为人们带来许多负担。期望不老不死,但於巡视地方中途之时病逝。其殁後仅四年之光景秦朝亦灭亡。
李斯·通古
秦国宰相。荀卿(荀子)之门生。虽曾为楚国之小官员,但见茅房及穀仓之鼠领悟出人之置身环境之重要性。尔後,决心拜师於荀子。砥砺法家学问,受吕不韦推举效命秦国。於获秦王政之信赖後积極献策,对秦国统一天下大业贡献良多。统一後,为群臣中唯一提倡以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之人,以丞相之身为确立法治国家之體制之事而努力不懈。尔後,於始皇帝殁後因受惑於宦官赵高之阴谋,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。尔後,渐次遭赵高疏远,以莫须有之罪名遭受处刑。
王翦
秦国将军。以将军之身份效命於秦王政,灭韩、赵、魏、燕使统一事业获长足之进展。尔後於攻略楚国时,对於李信主张之「20万兵力便足够」,王翦则主张「需要60万」,故被调離战线。於李信败予楚国名将项燕後,即受秦王政亲自请託而復归。率领秦国全军60万兵力攻击楚国,击败项燕並平定楚国。为避免让秦王畏惧自己掌握全部军队之力量,故经常要求小赏赐,以示不具野心。



蒙恬
秦国将军。其父、祖父亦为秦国军人。祖先为齐国出身。为让秦王政统一天下,继承父亲蒙武成为将军。虽於攻略楚国时败於楚国名将项燕,但於攻略齐国时以大勝收场。於统一後率领著30万大兵北上,渡黄河讨伐匈奴。修復、连接万里长城,驻紮於边境持续抵抗匈奴。因此功绩获得始皇帝深厚之信赖,而受命辅佐太子·扶苏。但於始皇帝殁後,因赵高及李斯之计谋使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。扶苏被迫自尽,蒙恬亦服毒自杀。
项籍·羽
中国史上最强之武将。西楚霸王。楚国名将项燕之孙。年轻之时即学习武艺、兵法,於陈勝、吴广之乱发生之时,追随叔父项梁举兵。於秦讨伐战中击败各地之秦军而声名远播,於项梁亡後成为楚军之总帅。虽於争夺关中之时慢了刘邦一步,但其实力使诸侯们惧不敢言,进而灭秦成为霸王。但其後却苦恼发生於各地之反乱。尔後与刘邦之抗争激烈化之後,虽迎战必勝,但已逐渐地消耗战力。陷於四面楚歌境地败於汉军。虽展现如鬼神般之强力,而得以突破汉军之包围,却於表示自己挑战天命之力量後,自杀身亡。
范增
项羽之军师。楚之历阳侯。秦讨伐战中,以70岁高龄效命项梁,进言拥戴楚王之遗孤而获得人望。於项梁殁後支持项羽,並受尊称为「亚父」。早已意识到刘邦之危险性,於是於秦朝灭亡时设下「鸿门宴」企图暗杀刘邦但告失败。感叹项羽之决断的过於天真。最後於项羽及刘邦间之竞争激烈化时,因汉之陈平之離间计,遭项羽疏远。因而与项羽诀别而欲返乡之际,其背後却生肿疡,最後於失意中辞世。得知真相後之项羽万分懊悔懷疑范增一事。



英布·黥布
秦末汉出之群雄。楚之九江王。尔後成为汉朝之淮南王。年少之时曾预言「虽命中註定将遭受刑罚,但其後我将变为王」。其後因触法而受黥面(脸上刺青之刑罚),愉快地自取绰号为「黥布」。於发生陈勝、吴广之乱後,聚集粗暴夥伴们加入项梁、项羽之军队。发挥自身之豪勇表现傑出,但为杀害义帝之不义之人。虽於秦朝灭亡後成为九江王,但却对项羽之言行抱持疑问,於是加入刘邦军。受封为淮南王,有功於讨伐项羽。统一後畏惧肃清而反叛,虽骁勇善战但依然战败而亡。
汉高祖·刘邦
汉高祖。汉朝初代皇帝。喜好酒色亦喜故做侠义,却於陈勝、吴广之乱时受周遭人们拥戴进而举兵。秦讨伐战中虽最早到达关中,却於「鸿门宴」上遭项羽要胁,而受贬至汉中。但眼见天下反项羽之时機逐渐成熟後,即趁隙开始东进。虽於区域战曾败过数次,但逐渐弥补战力之差距,最後於垓下之战击败项羽,使汉朝得以完成统一天下。皇帝即位後为汉王朝之安定鞠躬尽瘁,但受猜疑心之驱使,接二连三地肃清韩信等功臣。
张良·子房
汉三傑之一,军师。留侯。为父、祖父代代皆为韩宰相之家世。於祖国·韩遭秦国灭後,为向秦復仇则於博浪沙企图暗杀秦始皇却告失败。於潜伏地下坯遇神祕老人黄石公,得太公望之兵法书。直至陈勝、吴广之乱发生之时,率领军队加入,故与刘邦相遇。於打倒秦後,项羽与刘邦起纷争後,张良以其卓越之战略手腕将项羽逼至绝境,使汉朝以实现天下统一之大业。张良之才能被赞扬为「运筹策於帷幄之中,决勝负於千里之外」。其外,史记中亦记载,张良之姿容风貌常遭误认其为美女。



韩信
汉三傑之一,大元帅。楚王。淮阴侯。出身於淮阴之贫苦人家,年少之时常受周遭之人愚弄。於陈勝、吴广发起叛乱後,加入项梁、项羽之军,但因进言未受接纳而脱逃。仕官於受贬至汉中之刘邦军,得萧何之赏识並受评为「国士无双」。於受刘邦之命为大元帅後,获得独立部队,平定项羽友方之魏、殷、赵、代、燕、齐诸国。於垓下之战击溃项羽,完成汉朝天下统一之大业。但於统一後,其实力为刘邦所惧,以谋反罪名遭受处刑。
彭越·彭仲
秦末汉初之群雄。尔後成为汉之梁王。於表面为钜野沼泽一地之渔夫,於背後则以盗贼头目之身份率领群贼。陈勝、吴广发起叛乱後,受周遭旁人之拥护举兵,协助刘邦伐秦功绩显著。但彭越对功劳不获认同心懷不满,故与齐之田荣联手开始反抗项羽。其後,与开始东进之刘邦联手,重複进行神出鬼没之游击战,断绝楚军之补给线。赋予刘邦东山再起之时機,並持续困擾项羽。於汉朝统一後受封为梁王,却遭懷疑其意图谋反,而遭採信於吕后所言之刘邦肃清。
霍去病
西汉之骠骑将军。大司马。冠军侯。景桓侯。大将军卫青外甥,年少之时即受武帝赏识而任官宫中。18岁之时,追随卫青出征讨伐匈奴,以其与生俱来之军事才能立下辉煌战功後,获武帝信任受封为骠骑将军,率领受赐封之精锐部队出征西域。执著於讨伐匈奴,並将匈奴诸王给各个予以击破,奠立了西汉支配西域之基盘。虽获凌驾於卫青之上之权势,名声亦如日中天,却因病而以24岁之英年遽逝。据说武帝於自墓旁为其建墓,凭弔其之逝世。



杨大眼
南北朝时代,北魏将军。於孝文帝时代志願南征。其跨步如飞模样受到认同成为将校。其豪傑风範足以媲美关羽、张飞,故被称为「勇冠三军」。其妻潘宝珠亦通晓武艺,传说二人曾共赴沙场。最後於中山王元英指挥下,与南朝之梁军作战时立下辉煌战功,於南朝民众之间甚至流传著,若聽闻杨大眼之名,哭泣孩童亦止於安静。但最後却於钟離之战之时大吃败仗,为表示负责中山王献出王位。杨大眼亦遭降格为一介兵卒,但於最终仍再次受起用成为荆州刺史。
陈庆之·子云
南北朝时代,梁之将军。於梁武帝建国前即为其效命故深受信赖。於年少时便受封为将军,与企图南征之北魏对决。北魏政局混乱,皇族之北海王亡命至梁,奉武王之命护卫北海王至洛阳。率领士兵仅七千人。尔後便展开为後世人们所热道相传之快速进击。仅以一日便击溃北魏之七万人迎击军为开端,47回战鬥大获全勝,攻下32座城池,最後攻陷洛城。其指挥才华被称为「具将略,战可勝,攻可取」。
高孝瓘·高肃·长恭
南北朝时代,北齐武将。兰陵王。北齐之皇子。以并州刺史之身份与北周及異民族对峙,其勇猛英姿广为天下所知。其外,其俊美端丽之容貌亦负盛名。传说於洛阳之战时,其以援军身份赶往战场於敌我难办之混战中,脱下头盔现其颜於城兵。见那俊美容颜,城兵们便知高长恭已至,士气高涨而大获勝利。却由於声名大噪为皇帝高纬所憎,而遭毒杀。高长恭之武勇传被编写为舞乐,於唐代传至日本,成为雅乐之表演项目之一。



李勣·徐世勣·李世勣·懋功
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之一人。曹国公。本名徐世绩。在隋末之混乱期,17岁之时加入反叛军崭露头角。尔後归顺李渊,对唐建国立下功绩受赐封李姓。於渊之子李世民之旗下经历各个战役,於李世民即位後,以并州都督身份积極讨伐異族。尔後受李世民猜疑遭贬官,但於李治(高宗)即位後终得復归並成为宰相。当李治欲将武照立为皇后之时,於群臣之反对声中,李绩以避不进言默认此事。直至武照以武则天之名夺取政权後,而多数臣子失势之际,李绩仍一如往常受重用。
秦琼·叔宝
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之一人。左武卫大将军。隶属隋朝末期名将来护兒与张须陀之麾下,镇压於各地频起之反叛。尔後於群雄割据之混乱中归顺唐之李渊。效忠李渊之子李世民,对唐朝之统一大陆事伟业颇具贡献。虽未指挥过大军但武艺優秀,与唐朝初期具代表性之名将尉迟恭齐名。其卓越表现於民众之间热道相传,於後世成为『隋唐演义』之主角之一。其外,传说因秦琼与尉迟恭於夜晚共同站岗,驱赶出现於李世民梦中之鬼,故被尊奉为门神。
尉迟恭·敬德
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之一人。吴国公。颚国公。铁鞭名人。於隋朝末期追随刘武周,镇压各地频起之反叛。尔後败於唐朝而归顺,效忠唐朝创建者李渊之子李世民,为唐朝之统一大陆伟业贡献心力。尔後於讨伐異民族等战役中表现優異。对李世民十分忠实,於李世民与兄弟鬩墙「玄武门之变」之时,杀害李世民之兄李元吉,使李世民即位为太子。晚年辞退官职,日行神仙之修行。其强大之力被称为神勇,据说於战场上从未负伤过。



岳飞·鹏举
南宋之武将。武穆。岳王。虽为农家出身但勤於砥砺文武,进而加入防卫边境之义勇军。於屡建军功後崭露头角,渐次地提升其自身之地位。尔後,与侵略南宋之金对峙,以收復中原为目标屡获辉煌战果。但另一方面,虽其名声高涨,却因缺乏与其他官僚及军阀做协调而渐渐遭受孤立。於主张与金维持和平之秦桧就任宰相後,即被冠上莫须有之罪名遭受处刑。於其背後刺上「尽忠报国」四字。尔後终得恢復名誉,现在被奉为救国英雄与关羽共同祭祀於武庙。
秦良玉·贞素
明朝将军。忠贞侯。被称为巾帼英雄。为目前正史所记载唯一之女性将军。文武双全,於四川播州之杨应龙兴兵反叛明朝後,与其夫马千乘共同率领镇压军建立武功。於其夫殁後,即让幼子马祥麟代替其率领一支军队。於異族侵略来袭之时即召集一批人称「白桿兵」精兵远征,解除了明朝之危機。尔後亦为讨伐各地频起之反叛而四处奔走。得到朝廷深厚之信任,为女性官途显赫之特例。於新兴之满清南下後,仍对步向毁灭之明朝死守忠贞,持续抗战至死。
郑成功·郑森·郑福松·字俨·大木
明朝将军。郑森。国姓爷。福建省地下贸易商·郑芝龙之子,出生於日本平户。其母为日本人,据说为眉清目秀之美男子。当新兴的满清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後,就与父亲一起拥立明朝的皇族朱聿键为隆武帝,开始发起抵抗运动。虽兴起了北伐军但遭大败,其父向清朝投降後,继承抵抗势力活动,继续与清军作战。尔後驱逐了台湾之荷兰军而将台湾做为根据地,但不久後病亡。其因功绩卓越而被称为民族英雄,於日本亦因被描写於近松门左卫门将之净琉璃『国姓爷合战』,博得大众喜爱。



管夷吾·仲
春秋时代,齐国宰相。原本效命於齐国公子·纠。却於公位继承之纷争中败於公子·小白(桓公)。其後,因受桓公之亲信,亦为自己好友之鲍叔牙之推举就任宰相。於担当国政後,主张「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」(人们只要能有富足之生活,自然便会产生道德心),推行富国强兵策略。於民生安定以及产业振兴方面多方面施行合理之改革,使齐国摇身一变成为一大强国。於强化军事力量之同时,亦施重视信义之策略。於获得诸侯之信赖後,终於使桓公登上了霸者之地位。
鲍叔牙
春秋时代,齐国之臣。与管夷吾(管仲)为无可取代之至亲好友,认同其才能勝过任何人。於齐国发生内乱之时,对桓公之即位颇具贡献。正当桓公欲杀效命於政敌之管夷吾之时劝谏他「若只是治理齐国,有我就够了。但若想治理天下,就必得有管仲」,大力主张推举管仲。结果管夷吾受提拔为宰相,鲍叔牙不但没有嫉妒且还辅佐政务。於後世就出现並引用「管鲍之交」这句话来比喻为不在乎彼此利害之亲密关係。
姜尚·吕尚·吕望·子牙·飞熊
周国军师。齐之始祖·太公。号为「太公望」。据闻为姜族出身。於渭水垂钓之时为周文王所发掘,进而成为军师。於文王殁後致力於辅佐武王、富国强兵,被尊称为「师尚父」。直至商与周之抗争演变成表面化时,获得诸侯之信赖果断地讨伐商。於牧野之战击溃商纣王,实现了商周易姓革命。其後藉此功绩受封为齐侯後,以能力主义实行人才登庸,重视经济政策使国家富强,奠定了齐国之根基。武经七书之一之「六韬」,即为吕尚之著作。


吴起
战国时代,楚国宰相。兵法家。起初时为鲁国效命,但遭主公疏远而出走。尔後效命於魏国之文侯,成为西河太守。虽和诸国间战役屡战皆捷,却於文侯殁後之政治鬥争中失败,被迫逃亡至楚。其後,受楚国悼王赏识就任宰相。其果真不负君主所望,整备法律體制及废止贵族特权等,大胆並果断地进行改革,让楚国之军事力飞跃地向上发展。但由於此政策让贵族对甚懷恨在心,於悼王殁後遭受暗杀。其著作『吴子』,与『孙子』齐名而流传後世之兵法书。
萧何
汉三傑之一,宰相。汉朝初代相国。原为沛县官员,於发生陈勝、吴广之乱之时响应刘邦兴兵。尔後,一手掌管刘邦军之内务,保存秦国灭亡时之法令、文书,为其後来之统一事业带来助益。於项羽和刘邦起争执之後,推举韩信、自己则一手担任不起眼但不可缺之後方支援工作。持续地不断补充兵粮和士兵给战败项羽之刘邦。於统一後,获群臣之中功绩之最高评價。尔後成为相国,致力於国家整备及全国土之恢復,奠定汉王朝根基。